随着全球变化导致的世界各地的生态破坏,生态系统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超过其承受阈值(临界点)的风险,并经历着从现有状态到新状态的快速转变。这些状态变化将严重影响对人类福祉起重要作用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因此,预测生态系统是否会经历状态的变化以及...[详细]
近日,以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本科生章宇晴和李大圳为第一作者,葛成军教授和邓惠博士为通信作者,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中文核心期刊《生态毒理学报》连发2篇学术论文“水环境中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特征研究进展”和“海洋环境暴露下生物膜对微塑料的...[详细]
(1)采用径流场结合人工模拟降雨方式,研究了各种降雨条件(暴雨、大雨和中雨)下海南岛不同土地类型产流产沙的规律与面源污染特征,明确了土壤泥沙产流系数与平均流失速率,探讨了雨强对土壤营养物质流失速率的影响,研究了COD、有机质、氮素和磷素的流...[详细]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 生物效应的分子机制。实验室已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平台,基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以马氏珠母贝、翡翠贻贝、珊瑚、海洋青鳉鱼等热带海洋动物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热带海洋环境中典型POP...[详细]
海南大学热区岛屿水环境污染过程与修复研究团队在污水生物脱氮、厌氧产甲烷及农村废水处理方面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具体如下:(1)污水生物脱氮研究基础通过试验证实了基于短程反硝化实现城市污水厌氧氨氧化脱氮具有可行性,并结合宏基因组结果揭示了系统中...[详细]
已在热带森林、海岸带、滨海岛礁、水库消落区等方面,研究退化环境中生态系统成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理论依据及实践方法。谭正洪教授团队对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积累了多年的研究基础,对热带雨林碳-水耦合机制及其对全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