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科突破计划

现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17人,100%具备博士学位,50岁以下教师占比80%。团队包含2名国家级人才、2名上会国家级人才,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并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形成年轻化、高学历的科研教学团队。

国际合作导师:

Feixue Fu 教授

南加州大学生物科学系教授,2003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自2007年一直在南加州大学生物科学系工作,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奥塔哥大学化学与物理海洋学系工作访问,研究方向包括浮游植物生理生态、氮碳铁循环、海洋碳汇机制等,主要研究重点为海洋浮游植物生理学和群落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包括蓝细菌(如SynechococcusProchlorococcus)的磷需求和摄取动力学和气候变化变量对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等。在Nature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European Journal of Phycology发表过多篇高水平论文。


Michael E. Weber 教授

德国波恩大学教授,研究聚焦南大洋古海洋学、极地冰川学与气候变化,尤其关注南极冰盖动力学、海平面变化等。作为国际地球科学领域的高影响力研究者,他与多国学者合作密切,通过多学科交叉方法推动海洋-冰川系统演化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担任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ODP382的首席科学家,在Nature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GeologyEPSL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数百篇。


Johan Etourneau 教授

巴黎文理研究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教授,PAGES(过去全球变化)CLIVASH2K(过去2000年南极洲和南半球的气候变化)、PAGES C-SIDE(地球系统中海冰动力学周期)小组成员、聚焦新生代温暖期(近4000万年)高、低纬度气候相互作用,研究始新世-渐新世、渐新世-中新世等关键气候转型期,探究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气候的影响及对当前、未来气候变化的启示。他系统性运用地球化学示踪剂(烯酮、GDGT等)与同位素(δ13C、δ15N等)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热带(纳米比亚等)、亚热带(加的斯湾等)、南部(南大洋及南极洲)海洋与大陆气候记录。截至目前,其成果发表于《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顶级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在古气候演变及未来环境响应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Ying Cui 副教授

美国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终身教职、洪堡学者,国际知名 cGENIE 与 UVic 地球系统模型专家。长期研究深时生物大灭绝、气候突变、火山活动相关的碳-氮循环,在 NGNCPNASGeologyEPSLGCAESR 等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


Denise Kulhanek 教授

基尔大学海洋微体古生物团队负责人,《Journal of Nannoplankton Reaserach》期刊主编,曾先后10次作为Staff Scientist/船上科学家参加ODP/IODP计划,在利用超微化石、生物地球化学指标解决古海洋、古气候以及生物地层问题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特别是在超微化石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Robert Hilton 教授

英国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长期从事陆源有机碳在侵蚀、输送与埋藏过程中的地球化学循环研究,重点关注岩石风化与气候反馈的关系。他利用多种地球化学示踪方法,探索陆地碳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的归宿问题,在NatureGCAEPSL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Davide Persico 教授

意大利帕尔马大学钙质超微化石微体古生物学实验室主任,San Daniele Po市市长,长期从事新生代南大洋钙质超微化石的生物地层学、古生态与古海洋学研究,多次参与国际南极钻探计划(ANDRILL),在古气候与生物地层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在GSA Bulletin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Richard Jordan  教授

终身正教授、博士生导师,前国际超微协会主席、国际硅藻研究协会主席,国际知名藻类与古生物学家。曾任国际SCI期刊《Marine Micropaleontology》主编,现为《Diatom Research》主编、《Journal of Nannoplankton Research》和《The Open Paleontology Journal》编委,并在国际硅藻学会术语工作组等多个学术组织长期任职。研究覆盖海洋浮游植物六大门类的分类、生态与演化,尤精极地与珊瑚礁硅藻多样性以及化石硅藻形态进化,被誉为全球唯一通晓多门类微型浮游植物的生物地质学家。发表论文近200 篇,现主持“西太平洋硅藻项目”。


Paul Pearson 教授

国际著名的地质学家,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新生代古气候与浮游有孔虫演化研究,在NatureScienceESREPSLGe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成果对重建地球温室气候历史产生重要影响。他曾参与IPCC和联合国海洋酸化报告撰写,主持多项国际深部钻探计划。


Thomas D. Jones 教授

伯明翰大学副教授,专长于超微化石和古海洋学研究。他致力于利用古新世至始新世的超微化石组合、稳定同位素和地球化学数据重建低纬度海洋环境变化,探索极端气候事件(如PETM)对浮游生物群落和碳循环的影响,并为气候模型提供古气候约束。


Maria Triantaphyllou 教授

希腊雅典国立大学地质与地球环境学院古生物-古环境-地层学领域权威,历史地质-生物地学实验室主任,微体古生物工业与环境应用硕士项目主任。长期聚焦地中海地区微体古生物、生物地层与古气候重建研究,在 Marine Micropaleontology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120 余篇。


Jon Schueth 教授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奥马哈分校地理-地质系助理教授,微体古生物与沉积地层学专家。研究聚焦泥岩沉积学与地层学、古海洋学/古气候、钙质超微化石以及数据统计分析在地学研究的应用。现主持多项关于美国西部内陆海道碳埋藏事件与浅海古气候影响的研究项目,在PaleoceanograhyMarine MicropaleontologyPaleobiology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热心教育,积极推动多样性与包容性地学教学,开发公平可及的野外实习与教学方法。


Juan Pablo Pérez Panera 教授

阿根廷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CONICET)独立研究员,拉普拉塔博物馆古生物-地质部专家,国际超微浮游生物协会(INA)理事。专攻钙质超微化石的分类、生物地层学与古海洋学,在Marine Micropaleont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 30 余篇。负责INA 全球十个“超微化石关键样品档案中心”(ThANKS)之一的运行与管理,致力于样品与数据长期保存和共享。现任在线期刊 PE-APA(阿根廷古生物学协会会刊)助理编辑及《Ameghiniana》编委,并受邀担任多家国际期刊审稿人及阿根廷国家基金评审专家,积极推动拉美地区微体古生物学研究与国际合作。


Eric Achterberg 教授

基尔大学与GEOMAR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海洋化学系W3岗(德国教授系列最高职位)教授,研究聚焦海洋与极地生物地球化学,涵盖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营养盐与痕量元素循环、微量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及新型生物传感器开发等领域。他主导多项重要项目,包括3年期AMTROACE、AimXtreme、EMS FORE及MOSES计划,重点探索热带氧最小带铁稳定同位素、极端海洋环境痕量元素分布及大西洋碳循环机制,获德国科学基金会(DFG)SFB 754项目及GEOTRACES国际合作计划长期支持。作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等机构成员,其研究团队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大量论文,2012-2015年荣获英国皇家学会沃尔夫森研究优异奖,是国际海洋生物地球化学领域的领军学者。


Maarten J J Loonen 教授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助理教授,荷兰北极站站长及CAFF(北极动植物保护委员会)主席,专注于北极生态研究,重点关注鹅、驯鹿、北极狐、北极熊及鸟类迁徙等物种与极地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主导斯匹次卑尔根岛北极站的科研管理与跨学科观测项目。其学术成果包括协调国际极地生态监测网络、推动海冰与植被动态研究,并参与制定北极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领导多项极地科考(如2015年、2022Edgeøya考察),在鸟类迁徙模式与北极陆地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领域发表多篇关键成果,推动极地科研合作与政策制定。






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大学)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人民大道58号海南大学 (邮编:570228)
  • 电话:0898-66292367 传真:0898-66292367
  • 邮箱:mru@hainanu.edu.cn mruzp@hainanu.edu.cn(招聘专用)
  • 版权所有 @2017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 美工支持/中旗网络  后台管理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