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文化 | 海上丝绸之路与海南发展

2022-09-28

海丝文化 | 海上丝绸之路与海南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连通中国与南亚、西亚、乃至非欧大陆的一条商贸通道。这条商路东起泉州、广州合浦等中国东南沿海港口, 经由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印度半岛, 到达西亚、东非、东欧等地海岸。

海南岛和雷州半岛隔海相望,海峡平均宽度不足三十公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海南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绕不过去的一站。2013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时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海上丝绸之路具体起源于何时,现在已经不可考。已知最早的记录来自于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其中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有谌离国……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由此可知,至少在西汉时期,中国南海上就已经形成了一条商贸、文化交流的通道。究其原因,和南越的建立应该有很大关系。

秦汉交替之际,南越国在岭南地区建立。由于和中原相隔甚远,加上和西汉政府的敌对状态,南越国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万顷碧波之中。先民们驾着木船乘风破浪,通过海路向南洋贩卖丝绸,换回所需的各类物品。徐闻、合浦在这一时期发展成为了重要港口。

汉武帝灭掉南越国后,又将海南岛纳入了汉朝版图。西汉政府在海南岛上设儋耳、珠崖二郡,统十六县,实现了汉朝的“郡县开疆,舆图一统”。在官方力量的支持下,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繁荣。此时海南岛大规模的区域经济作物生产开始组织起来,与大陆和东南亚的商贸也日益密切。

公元前111年,路博德奉汉武帝命令,率军进击岭南,结束了南越国地方政权,后将其属地岭南、交趾和海南诸地分置九郡,其中珠崖、儋耳两郡在海南。

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通焉。”这是历史记载的中国与罗马第一次往来。

三国时期,东吴拥有漫长的海岸线。造船技术的发展,为之后的远洋贸易打下了坚实基础。经历过混乱的魏晋南北朝,到了大一统的唐代,随着国力日渐强盛,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迅速发展。此时中亚的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相继兴盛,和中原王朝保持了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一时期,中国制瓷业发展很快,出口到世界各地的瓷器,得到了一致好评和追捧。

唐末五代到南宋期间,因为战乱的影响,陆上丝绸之路基本断绝。五代时期的南汉、闽、吴越等国为了开拓财源,开始大力发展海外商贸;南宋偏安东南,更积极开拓海运。

唐宋以降,随着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达,深海航船通过季风往来于中国南海海域。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集中在雷州半岛以东的宁波、泉州、广州等港口,海南岛的东西两岸和所辖的西沙、南沙等岛礁,自然成为这条商贸通道的重要中转站。

这一时期,内地的丝织品、瓷器、漆器源源不断进入海南,影响海南的制造业。随着香料的热销,海南的沉香、檀香、降真香等也成为抢手货,海南的花梨、紫檀等名贵木料都成了内陆及南洋青睐的商品;海南渔业也得到不断发展,热带海洋经济在海南岛的经济中占比也举足轻重。八百年前,一艘满载货物的福建商船,从福建泉州港启航,经海上丝绸之路南下,在航行到西沙华光礁时(属海南省西沙群岛范围),不幸触礁沉没。1996年经当地渔民的偶然发现,商船得以重见天日。

也是在这一时期,波斯人、阿拉伯人以及沿途穆斯林开始在海南各港口聚集或定居;海南历史上大量的带“蕃”字地名,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移民聚居之地。宋末以后,大陆人移民海南岛渐成规模,海南岛的开发得到了王朝的重视。值得一说的是宋末的松江人黄道婆,少年时流落到海南崖州,从黎族妇女手里学到棉纺技术,后来将这些技术带回江浙,引发这一地区纺织技术的革命,极大地刺激了华东地区丝织品的发展;这一地区生产的丝绸又返销海南,远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到了元朝,大一统的国家让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空前繁荣;而明初的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达到了高潮。之后的大多数时间里,明清两朝的统治者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了萧条。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中国海运发展缓慢。

尽管如此,但海南岛的民间贸易从未中断。由于区域发展差异,海南与东南沿海的众多民众一道沿着丝路汇入到下南洋的队伍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远走欧美。民国时期国门放开,出洋谋生更形成风潮;如今东南亚各国均有相当比例的华人,海南人占有极大比重。

2013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2015年,在新的“一带一路”倡议下,海南岛以“门户战略”姿态融入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南海服务合作基地”。这样,海南岛在这条著名商路中的地位得到明晰,迎来了瞩目的发展机遇,焕发了新的生机。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 海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