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多糖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介绍
    • 联系我们
  • 新闻公告
    • 中心资讯
    • 通知公告
  • 研发能力
    • 装备与条件
    • 学术影响力
    • 成果产出
    • 人才与队伍
  • 成果转化
    • 成果转化
    • 行业贡献
    • 开放共享
  • 发展与人才
    • 学科建设
    • 人才培养
    • 科技活动
  • 运营管理
    • 发展技术
    • 管理与支持
  • 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介绍
    • 联系我们
  • 新闻公告
    • 中心资讯
    • 通知公告
  • 研发能力
    • 装备与条件
    • 学术影响力
    • 成果产出
    • 人才与队伍
  • 成果转化
    • 成果转化
    • 行业贡献
    • 开放共享
  • 发展与人才
    • 学科建设
    • 人才培养
    • 科技活动
  • 运营管理
    • 发展技术
    • 管理与支持

研发能力

  • 装备与条件
  • 学术影响力
  • 成果产出
  • 人才与队伍

装备与条件

装备与条件

  •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发能力 >> 装备与条件 >> 正文
  • 箱式炉
    来源: 作者:日期:2022-06-09 浏览:

    简介

    箱式炉又名马弗炉,箱式炉是炉膛为箱形的加热炉,操作简单、维修方便、炉后配有可控烟囱。适用于煤炭、焦化产品、化工原料的化学分析。可用于电力、煤炭、造纸、石化、水泥、农牧、医药科研、教学等行业和部门。对制品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处理的 整个加热过程中制品固定不动,进料和出料通过单 一的门或槽进行。亦称间歇生产炉。

    操作步骤

    1、把需处理的物品放入箱内,关好箱门。

    2、把电源开关拨至“ON”处,此时控温仪上有数字显示。

    3、30段可编程控温仪的使用

    1)仪表通电后PV显示箱内温度,SV窗显示0(表示未开始执行程序)。按键仪表开始执行程序,同时PV窗黄灯亮或闪烁,当炉内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SV>PV),PV窗黄灯常亮,表示炉体在升温阶段,当路内温度高于或等于设定温度时(PV≧SV),PV窗黄灯闪烁,表示炉体温度到达控制值并计时。如修改段数P0、温度P1、时间P2、P3输出抑制比参数,请按停止仪表执行程序(PV窗黄灯灭)可修改程序。

    2)P0表示段数、P1表示温度、P2表示时间、P3表示此程序段的输出功率百分比限制。

    出厂设置:温度状态:500-800℃

    按一下SET键,PV窗显示P0用加键或减键把SV窗设定为1(表示第一段),按一下SET键,PV窗显示P1用加键或减键把SV窗设定为500(表示温度500℃),按一下SET键,PV窗显示P2用加键或减键把SV窗设定为60(表示升温到达500℃后恒温60分钟),再按一下SET键,PV窗显示P3用加键或减键把窗设定为80(表示此段程序的输出功率抑制比80%)。继续按动SET键,PV窗第2循环出现P0、P1、P2、P3。SV窗分别设定2、800、100、100(表示低段温度800℃、恒温时间100分钟、无输出百分比);继续按动SET键,PV窗第3循环出现P0、P1、P2、P3。SV窗分别设定3、750、80、100(表示低段温度750℃、恒温时间80分钟、无输出百分比).

    注意事项

    1.使用或长期停用后再次使用时应先进行烘炉,温度200~600℃,时间约4小时。

    2.使用时炉膛温度不得超过炉温,也不要长时间工作在额定温度以上。

    3.工作环境要求无易燃易物品和腐蚀性气体。

    4.为确保使用,加装地线,并良好接地。

    5.使用时炉门要轻关轻开,以防损坏机件。

    6.在炉膛内放取样品时,应先关断电源,并轻拿轻放,以保证避免损坏炉膛。

    7.为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在设备使用结束之后要及时从炉膛内取出样品,退出加热并关掉电源。

    8.经常注意各区燃烧状况以及煤气的压力;

    9.开放炉门时不能站在当中,以防火焰喷射烧伤;

    10.注意进科室燃烧嘴是否燃烧以及用火把检查楔形门是否漏气;

    11.工作中发现燃烧嘴火焰熄灭时,应立即关闭煤气阀门,后关闭空气阀门;

    12.工作中零件掉落或楔形门开关不灵,应停止进料,取出零件。

    友情链接:
    • 海南大学
    • 管式炉
    地球科学常用网站:
    • 中国地质调查局
    常用学术网站: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联系电话:
    Copyright © 2002-2020. 海南大学-热带多糖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