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聚焦新时代科技强国目标及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确立的科技强省首位目标,全省上下必须坚决扛起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增添强劲动能,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打造以三大科创高地为引领的科学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新征程上,科技创新已成为影响全球发展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下好了创新“先手棋”,谁就能抢占发展先机、赢得竞争优势,形成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我们必须树牢科技活动就是经济活动的理念,坚持“四个面向”,重点聚焦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发挥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有组织推进原创性、颠覆性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颠覆性、前沿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全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着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发应用新型生产工具主力军的作用,大力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培育建设科技企业集群,完善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让“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形成企业创新矩阵引力场。做大做强一批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其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产业创新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让其不仅成为产业链链长、更要成为创新链链长,推动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省属高校院所把服务全省和地方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方位融入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加速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打造未来产业为方向的产业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产业作为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特别是未来产业作为由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而催生的,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新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必须统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新科技、新要素和新产业融合发展,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重立足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向互促。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攻关,一体化配置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资源,一站式布局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着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支持龙头企业等牵头建设一批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搭建一体化场景应用示范大市场,驱动新模式创设、新产业培育、新动能释放,推动产业持续迭代升级,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发展独特优势。
打造以深化改革为牵引的体制机制创新体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科技领域作为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要解放思想,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把科技体制改革引向深入,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高效统一的科技创新决策指挥体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科技工作进行科学谋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着力解决科技创新整体效能还不强、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等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科技体制机制、政策保障、环境营造等方面下深功夫,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参与全面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打造现代高效的人才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和创新规律,破解教育科技人才的条块管理等体制机制障碍,通盘谋划、一体推进,加快形成有利于培养人才、有利于人才科研、有利于激励人才的现代化人才育成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水平创新人才。注重充分释放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坚持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与时俱进完善人才政策措施和抓手载体,主动靠前为他们排忧解难、松绑减负,超常规引育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青年科技人才等,加快构建最优最高效的创新创业生态。
打造协同高效的开放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出去”,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主动布局开放创新网格,鼓励更多有条件的各类创新主体布局海外科创飞地、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积蓄动能;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千方百计“引进来”,招引更多海内外创新主体设立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各类创新主体面向全球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吸引汇聚国内国际创新资源为我所用,着力构建“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开放创新体系,加速实现新质生产力能级的“大跃迁”。
打造“一极两翼多点”为支撑的区域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一方面,提供优质的应用场景、充分的创新要素,推动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协同联动;另一方面,通过构建高水平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区域协同联动,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生产力诸要素高效协同,培育和发展更多的新质生产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型省份等都应锚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发展目标,在更大空间、更大范围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推动知识、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提升区域创新整体效能,构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高水平高质量区域创新体系。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吴劲松
转自:信息化协同创新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