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深海采矿的环境影响:底层至水层的反向作用
【时间】2021年6月9日(星期三)
11:30-13:30,报告于12:00开始
【地点】国家重点实验室823
【主讲人】王磊 副研究员
【主持人】徐敏 副研究员
【联系人】余文莹1135070146@qq.com
【摘要】深海区域覆盖了地球表面约50%,大多数区域都属于深度超过3000 m的深海平原,但也存在着诸多海底峡谷、海沟、海岭、洋中脊、热液喷口和海山等地质构造。在其中蕴含着多金属结核、结壳、硫化物和稀土元素等大量的矿物资源。随着对矿物和金属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上陆地资源的耗竭,使人们对海洋矿产的资源兴趣大增。绝大多数深海环境尚未被探索过,深海生物目前已知的只是一小部分,栖息于深海或生活史与深海海底相关的特有种、稀有种等还有待大量被发现。而海底采矿活动的最大影响之一,即是对尚未被发现的生物物种和种群产生干扰。深海采矿将不可避免地在局部范围内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而由采矿活动带来的,如沉积物羽流或噪音等附带影响可能会扩大对深海生物的影响范围。而针对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硫化物的不同采矿模式,会对栖息于深海不同环境的生物产生影响。采矿作业带来的声、光、电污染及尾矿排放,同时又会对水层生态系统产生一系列影响,而这些影响向上会传递至海-气界面,向下又会对底层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因此需要从底层-水层整体上进行进行深海采矿的环境影响评价,从而从科学上对环境管理提供证据和指导意见。
【简介】王磊,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海洋生物与生态实验室,副研究员。201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工作聚焦于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动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重点开展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中尺度涡旋响应、浮游植物群落及初级生产固碳与海洋生物碳泵耦合关系、西太平洋海山区海山地形和涡旋耦合影响下的浮游植物群落变动、东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及其邻近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作为申请人或参与人在研或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自然资源部“蛟龙探海”工程、国家管辖海域以外生物多样性养护等项目近20项。并承担了如大亚湾毛虾爆发的生态机理研究、福建近岸小浮标比测研究等工作。参与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东太平洋生态系统监测保护”、“西太平洋海山生态系统监测保护”项目组织的中国大洋45、50、59、60航次的前期和论证、开展实施和现场出海工作,担任大洋45,大洋50航次首席科学家助理和质量管理员、“嘉庚号”KK1902航次联合首席科学家。第一作者和合著发表SCI论文30余篇,作为副主编发表专著2本。
*备注
MRU将为每次报名参加午餐会的前50名师生提供午餐,有意参加的老师同学请于每期午餐会前一天(本期2021年6月8日)17:00前通过网络登记报名。请老师同学们访问网页(https://dcloud.hainanu.edu.cn/xsjlh/)报名,在本次午餐会的“报名”一栏填写并提交,报名是否成功可在我的报名一栏查看。如遇报不上名等问题,可发邮件至1135070146@qq.com反馈。
已报名的师生可于当天11:30到一楼咖啡厅门口领取午餐,报告会12:00开始。
未在规定时间内报名,或报名人数已满,可于周三中午12:00直接到场听报告。
为不影响后勤准备,如报名成功但未能到场,也未提前说明情况的,无故三次缺席,暂停一次报名资格。
午餐会欢迎大家的关注,如有兴趣做讲座的老师,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