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公众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若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将为应对气候变化开辟新的天地
6月30日,我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文件。这份7000多字的文件,向世界明确阐述了中国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与政策举措,为今年底举行的巴黎气候大会注入了建设性力量。
所谓“自主贡献”,就是非强制性的、自主自愿做出的贡献。这份得到多国“点赞”的自主贡献文件宣布,中国确定的2030年行动目标是: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这个目标是宏伟的,正如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高风所言,要实现这些目标并不容易。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再加上作为发展中经济体的转型压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每减少一个百分点,都需要付出巨大的投入与努力。
长期以来,中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工作,然而,目前广大公众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若能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将为应对气候变化开辟新的天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里的这句话,用到公众绿色低碳行动上再合适不过。我们只要多些环保意识,积极行动起来,就能通过一些并不费劲、甚至只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做出自己的“自主贡献”。
节能减排、绿色低碳,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比如,机动车控制对于减少雾霾与碳排放有显著效果,当我们在朋友圈中“晒蓝天”的时候,是否想过主动少开车、多乘公交,通过转变出行方式等,自己动手“造蓝天”?同呼吸,共奋斗,蓝天碧水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
对那些环保新招,不能坐而论,而要起而行,积极地去学习、运用。每到5、6月,一些农村地区焚烧秸秆产生大量污染物。除了烧作灰肥,秸秆其实还有很多处理方式。近年来,用秸秆编制生活用品、工艺品的新路子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些地方编制的产品还出口欧美,既绿色环保,又能创收,这样的减排新招值得尝试。
“绿色低碳”理念看似高大上,其实它就蕴含于我们可能忽略的生活细节里。例如,用可以多次使用的布袋而不是一次性塑料袋,这就是绿色低碳;将旧衣物捐赠或改作他用而不是一扔了之,这就是绿色低碳;办公楼的空调别开太冷,让大家穿着夏装而不是西装革履地上班,这也是绿色低碳。适度消费,使用节能低碳产品,遏制各种铺张浪费现象,不只是省了钱,也对节能减排大有裨益。
国家自主贡献的承诺体现了中国的国际担当,关乎我们自己与子孙后代安全健康的未来。要在短短15年左右兑现温室气体减排承诺,任重道远,公众也应从身边小事做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做出更多的“自主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