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6月30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指出,中国将实现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20%左右。
毋容置疑,减排,或许在未来五年会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此中国正在进行不懈努力。国际能源署分析显示,中国已制定的气候政策可以实现中国的宏伟目标。
碳交易成节能减排后起之秀
这些措施包括减少经济中的碳排放强度、减少经济发展对煤的依赖等。当下,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入超越了欧盟、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和地区。2014年,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风电市场,太阳能产量的增幅居世界首位,1/4的电力由低碳能源提供,比10年前大幅减少。不可否认,中国在能源利用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步。近日,由英国、美国、中国、印度四国环保领域专家合作完成的一项名为《气候变化:一项风险评估》调查报告称,尽管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仍在增长,但中国碳排放增速自2005年以来稳步下降,2014年增速放缓至接近为零。报告称,中国政府采取多项政策举措,为减缓本国碳排放发挥了关键作用。报告显示,到2014年底,中国能源消耗强度比2005年时的水平下降了大约30%。
此外,碳交易已被普遍认为是实现全球气候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成为碳交易成节能减排后期之秀,中国在这一领域同样领先。中国的7个碳交易试点都已运转,它们意味着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碳市场。所有这些措施显示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长远眼光。
中国碳交易市场如火如荼发展
碳交易机制就是规范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一种制度。碳资产,原本并非商品,也没有显著的开发价值。然而,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改变了这一切。
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在内的6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5.2%。但由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本国进一步减排的成本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这导致了同一减排量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价格差。发达国家有需求,发展中国家有供应能力,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清洁发展机制(CDM)、排放贸易(ET)和联合履约(JI)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3种碳交易机制。除此之外,全球的碳交易市场还有另外一个强制性的减排市场,也就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这是帮助欧盟各国实现《京都议定书》所承诺减排目标的关键措施,并将在中长期持续发挥作用。完善碳交易机制也是实现碳减排一项重要手段。中国也提出将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
中国在碳交易上的尝试,开始于2013年。2013年以来,中国先后在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7省市实施碳排放交易试点。7个试点的碳排放配额总量达到约12亿吨,控排企业约纳入2000余家,成为继欧盟之后的第二大碳交易体系。
同时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也在酝酿之中,现在正处于准备阶段。按照国家的规划,2016年年底,统一碳市场将建成并进入试运营。
碳交易配额尚有待解难题
当然,碳交易反战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现在碳排放交易还多处于行政命令,企业的自主性并不强,7家试点交易所的交易规模也很小。"广州一家碳资产管理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国有40多家环境类交易所,除了已经进行的7个试点外,还都没有运营碳排放权交易。
"现在的碳排放交易有点'过家家'的意思。"专家分析说,碳交易机制的核心是配额多的可以去交易平台上卖,不够的需要买。但问题在于,不少地方普遍都是免费发放配额,而且超额发放,企业拿到的配额都较多,以前的配额普遍"消耗"不出去,导致配额流动不起来。
据了解,今年有钢铁企业以企业经营困难为由,向中钢协反应碳排放配额不够,并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最终的结果是,当地的钢铁企业都获得了超额的碳配额。
有业内人士认为,因为碳配额不允许跨区交易,试点的地区最难整合。以广州为例,企业需要花钱去买3%的碳排放配额,剩余的97%为无偿配额,配额发放较为宽松。而北京的配额都为免费发放,较为紧张。这也导致两个交易所的碳配额价格出现不同的走势:北京的碳配额价格维持在50元/吨,但广州的价格已经从开市的60元/吨,下降至现在的20元/吨。
"对于全国碳交易市场而言,大家最为关心的就是配额发放如何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保证公正公平,又能实现碳减排的目标。"
据统计,现在进行的7个试点配额发放的标准亦不同,有"历时法"和"行业先进值法"。国家统一碳交易平台的配额总量和发放的标准,这些"顶层设计"怎样制定、以及如何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实施,仍将是后期行业关注的焦点。
当今世界,随着全球"碳减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全球开始建立全新的碳金融体系。碳金融逐渐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
全球视野与国内布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信用供应国,却处在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这或许是一个初级市场发展的必经阶段。然而我们认为,尽管中国的金融体系发达程度和金融产业成熟程度与美国、欧盟相去甚远,但碳金融市场在全球都是一个新兴市场,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多不超过10年。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重视碳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我国在这一新兴领域有可能赶超美国、欧盟的契机,并可以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重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www.haina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