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低碳研究 >> 科学研究 >> 正文
    科学研究
    环境时评:环评机构脱钩不能脱管
    2015年07月16日 15:28

据报道,根据环境保护部今年3月印发的《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2016年底前,全国环保系统所属环评机构与环保部门完全脱钩,其中环保部部属单位全资或参股的8家环评机构,2015年底前率先脱钩,逾期未脱钩一律取消环评资质。

环评机构和环保部门之间关系暧昧,不仅是导致权力寻租和腐败,也是从源头消解了环评的严肃性,企业把环评当成了纸面上的文字游戏,把精力消耗在找关系、花钱买“通行证”,而不是真正按环评的要求,改善企业的管理和环保设施。改变这种不良局面,必须让环评机构和环保部门脱钩,但脱钩只是形式上的,隐含的本质要求,是真正管住“红顶”,监督好环保部门。

环评“红顶中介”问题的本质,其实是环保部门公权私用、见利忘义,为了追逐私利而背离了自身的职责。环评机构和环保部门的关系暧昧,只是为腐败提供了更大的便利,而不是问题的主因。可以设想,如果环保部门的权力不受监督,脱钩后的环评机构即便很专业,做的环评报告再好,到了环保部门的关口还是可能被刁难,最后还是会演变为“花钱办证”。

让环评机构和环保部门脱钩,最直接的意义可能是推动环评的专业化,而不是杜绝腐败。环评机构该做的事,是基于事实和法律,对企业的环境危害做出合理评估,对企业减少污染提供专业化的建议,让企业明白怎么避免污染和法律风险。但之前环评机构更擅长的是找关系、走门路,能给企业弄到环评报告就是本事,至于真正的环评主业,反而容易被漠视。

或许也有人担心,把环评这么重要的交给独立机构,会不会更难保证利益输送,环评机构会不会更容易被企业收买?这种想法误解了环评的功能。说白了,环评不过是一种测评报告,是基于事实和法律的理论分析。即便环评报告认为企业可以避免污染,也不代表今后企业在现实生产时,不会出现任何环境问题。因为纸上的东西,在执行中有可能被扭曲变形。

但过去环保方面多少存在一个误区——重视前期的纸上环评,轻视后续的现实监督。企业只要花钱搞定环评,好像就是拿到了“排污许可证”。环保部门厚此薄彼,一方面是因为可以带来非法利益,另一方面也是后期的监督执法,比前面坐在办公室看审批更难,阻力更大。这种“前重后轻”的畸形状况,必须要加以扭转。

脱钩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管住环保部门,让公权真正成为监督者、把关者。只有环保部门中立,不介入市场,独立后的环评机构才能健康发展,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评估,这样环评才能避免常常陷入鸡肋的境地。如环保部的官员所言,“放权不能放任”。脱钩后的环评机构要找准自己的专业定位,环保部门也要明白自己监管者的角色。

  
海南低碳经济政策与产业技术研究院
  •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人民大道58号海南大学泰坚楼305室 邮编:570228
  • 电话:0898-66276232 15348842606 / 18078949762(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