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低碳研究 >> 科学研究 >> 正文
    科学研究
    信守承诺 经济低碳化是中国减排不二选择
    2015年07月13日 09:02

本月末,中国将宣布41万亿的减排计划,2015年将是低碳发展的转折点,2020年以后将发生实时性变化。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预案(INDC)中,提出了中国在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包括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碳强度下降比重、非化石能源比重、森林蓄积量四个量化目标,以及实现上述目标的措施方案等。

节能减排全球用行动在承诺

目前欧盟、美国、中国都已经向联合国提交减排报告。欧盟的碳减排目标是到2030年将排放总量在1990年水平上削减40%,并且将可再生能源在整体能源中的比重提高到27%。数据显示,目前欧洲约25%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

中美两国分别为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碳排放国。2015年3月,奥巴马承诺将进行温室气体深度减排:到2025年比2005年减少26%-28%的碳排放。

压力更大的是中国,欧美的碳排放达到峰值时,人均GDP已超2万美元,中国此番提出的目标,当碳排放到达峰值时,人均GDP还没有到1.5万美元。中国需要用30年时间解决发达国家数百年的问题。需要用30年时间解决发达国家数百年的问题,解决同样问题的时间被极度压缩。仅以2014年为例,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分析,欧美的碳排放达到峰值时,其人均GDP已上升到2万到2.5万美元之间。按照中国此番提出的目标,当碳排放到达峰值时,中国人均GDP可能还没有到达1.5万美元,"这意味着中国需要用最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人民的安全、富裕、尊严和幸福"。

六大挑战阻碍中国实现减排目标

第一,实现上述目标需要资源、资金、技术,需要替代的能源,比如需要天然气替代煤,需要核能等。这些能源的可得性是一个制约和挑战。

第二,目前中国经济依然处于工业化过程中,中国城镇化道路还没有走完,未来10到30年需安排几亿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关镇,这就需要修建大量的基础公共设施,包括道路、电网等。在产能过剩的当下,城镇化背后潜藏着巨大的高耗能、高排放的材料,加以时日,把这些需要摊到未来10年、15年里,它还是巨大的排放压力。

第三,收入分布不均,中国的中产人口还将增加,消费需求在增加,需要考虑怎样以低碳的方式供给这些日益增长的中产人口,包括控制交通和建筑的排放。

第四,技术本身的可靠性、不确定性是约束中国自主贡献目标实现的另外一个挑战。一个最有戏剧性的技术例子就是数控"核聚变","30年前,李政道博士做报告说再过30年,数控"核聚变"就可得到普遍应用。现在我毕业快30年了,前一段时间我又听到一个报告说再过50就可得到应用。科学技术的研发有时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有时一夜就突破了,有时也许几十年。"

第五,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整体科技水平仍然比较落后,技术研发能力还不强。现有自有知识产权、自有技术非常薄弱。

第六,社会主要利益相关者基本能力普遍不足,包括个体意识、国家体制、社会运作机制、法律基础、统计核算、监控能力、执法能力等。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是减排不二选择

中国的减排目标也将继续引导中国的经济低碳化。

2020年、2030年、2050年,中国人均GDP分别达到2005年的3.2倍、5.2倍、11倍,通过实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同期能源二氧化碳只相当于2005年水平的1.8倍、2倍和0.84倍。上述数据说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量和增速远远低于人均GDP和GDP总量的增速和增量,中国能够以越来越少的二氧化碳排放,获取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

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就业低碳化的突破口在于创新,偏离高碳经济发展模式路径的要点是建立反锁定循环机制,引入新的变量,打破原有的粗放型内部自循环机制,改变经济增长路径,在制度设计上制定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土地、财政、税收、消费等方面的政策,阻止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继续向"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行业的进一步流入,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

第一,建立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激励机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国家之间的竞争决定了低碳技术转让不可能是免费的,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是一个巨额投入。因此,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在低碳经济发展初期占领制高点,取得先发优势。

第二,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发展经济学认为,农业天生就是弱质的,就业能力极其有限。解决农业劳动力的唯一出路就是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但低碳经济的到来可能改变这一局面。低碳农业包括有机农业的生产、农产品的绿色流通、森林碳汇、土壤碳汇和碳汇管理和交易。与现代农业相比,低碳农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单就碳汇服务和交易一项就可以增加几十万个就业岗位。植树造林不仅可以有效抑制水土流失,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为立体养殖提供天然场所,有机农业的轮作方式,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阻断二氧化碳的排放从工业向农业的转移路径。所有这些生产方式提供的就业机会可以缓解中国城市化进程减速而造成的就业困境。

第三,建立统一的低碳经济市场。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是用市场机制的手段来解决发展低碳经济中所面临的效率问题。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应将城乡市场统筹考虑,但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区试点二氧化碳交易市场没有将农村的碳汇考虑进去,阻碍农村碳汇市场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二氧化碳减排成本不能最优化。建立城乡统一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以扩大市场规模,聚集生产要素,扩大就业。

第四,建立城乡共生的就业环境。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无障碍流动,城乡之间的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资金流是劳动力流动的前提条件。消除阻滞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历史遗留的与现实生成的各种制度障碍,在缄乡之间建立统一的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和资金流市场,进一步降低劳动力就业成本。

//www.hainanu.edu.cn

  
海南低碳经济政策与产业技术研究院
  •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人民大道58号海南大学泰坚楼305室 邮编:570228
  • 电话:0898-66276232 15348842606 / 18078949762(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