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低碳研究 >> 科学研究 >> 正文
    科学研究
    碳市场建设号角吹响 完善碳价机制成关键之钥
    2018年01月30日 16:35

2011年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

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市场在全国率先启动线上交易。此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等省市也相继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公布最新统计称,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碳配额累计成交4.7亿吨,四季度成交总额突破104亿元。

2017年底,经过6年试点,市场期待已久的“那只靴子”终于落地了——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总体设计并正式启动。现阶段,碳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分阶段稳步推行建设。

不论从国际碳市场建设的经验看,还是从我国碳市场试点实践看,电力行业作为首批纳入碳市场的行业是必然的。初步分析,将有1700家左右的火电企业纳入,这些企业涉及排放二氧化碳超过3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3,电力行业将成为全国碳市场的主力军。

2018年作为全国碳市场的基础建设期,各试点碳市场将继续并行运行,总结试点经验、带动非试点地区发展、支撑全国市场建设,将成为重要工作目标。

碳市场迈出实质步伐

从宣布启动到正式落地,碳市场已然迈出实质步伐。而2018年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以“一带一路”为依托,碳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也迈出重要一步。

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成熟,全国碳市场的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至其他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在碳市场启动之后,势必会对企业的内部管理、经营决策和投资方向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企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

业内认为,企业作为碳市场的交易主体,面对一个复杂的新机制仅靠简单理解和被动适应是不行的,必须认真梳理碳市场的每个环节,弄清碳市场与各种政策工具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

具体来看,企业应积极、深入地参与到碳市场准备和建设工作中,便于在碳市场正式运行时发挥先发优势。其次,长期跟踪整理行业低碳转型带来的新情况和新变化,从技术上不断探索获得准确数据的方法,以保证企业最终分配配额科学合理。最后,深度挖掘,充分做好减排技术储备。

碳价机制是关键

碳市场的源头是配额。配额多少既反映了碳排放控制目标的大小也决定了碳排放权的稀缺程度,而稀缺性程度影响碳排放权的价格。其中,总量设定将确定碳配额的供应总量,也是市场碳价形成的基础。按目前试点市场碳配额均价25元/吨计算,则每年的履约成本可能达到2亿元。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指出,建设全国碳市场的关键是碳价机制。碳价反映全社会短期边际减排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减排目标的力度。碳市场明确的碳价信号可促进企业采取节能降碳技术和措施,引导社会投资导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鉴于各省市试点运行期出现了价格波动性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发挥受限等问题,碳价走势很难由市场形成预期,这很大程度上与碳市场缺乏透明度相关。对此,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为更好地跟碳市场对接,迎建立相应的碳信息披露制度。

  
海南低碳经济政策与产业技术研究院
  •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人民大道58号海南大学泰坚楼305室 邮编:570228
  • 电话:0898-66276232 15348842606 / 18078949762(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