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碳院新闻 >> 正文
    碳院新闻
    印象·能源·海南
    2011年02月24日 00:00

“一号能源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2006年至2010年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5年”。 这5年,同样是海南“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战略付诸实践且硕果累累的5年。这5年,接踵而至的大项目建设成为拉动海南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其中,被誉为海南能源类一号工程的海南昌江核电工程,在海南发展最需要清洁能源支撑的时候进驻,它开启了国际旅游岛清洁能源建设的新篇章,也必将撑起未来海南发展的绿色天空。 与核电结缘较早 核电与海南的结缘可追溯至1990年代。彼时,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中核集团前身)与国家计委联手在海南开始了核电厂址普查,共在海南沿海选了6个厂址,它们分别位于儋州、昌江、东方等市县境内。 据介绍,1994年中国核电建设掀起一个阶段性高潮,当年我国第一个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开始商业运行,第二个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建成投产。 正是在此种背景下,地处沿海地区适合建造核电站的海南也被核电巨头纳入法眼,在厂址已初步选定的情况下,上马建造核电站似乎已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计划总赶不上变化。1994年,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陷入低谷,已有在建装机容量过剩,新的电力需求增长似乎遥遥无期。统计显示,1995年全省的装机容量即达到128万千瓦,而当年全省发电最高负荷仅54万千瓦。 “厂址已基本选定,但在海南上马核电站并没有从蓝图变成现实。”海南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云根2011年1月14日接受海南日报记者专访时透露,因核电站对地质、水源等条件均有严格要求,而且考虑到当时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尽管厂址普选已结束,但中核集团当时没在海南上马核电站项目。 多方不可控因素的冲击造成海南核电建设不得不停留在蓝图上,从此封存10载。 冰封十载终解冻 对于中国核电建设而言,2005年无疑具有转折性意义。 这一年,海南核电建设迎来重大转机,冰封长达10载之久的核电建设开始“解冻”。 众所周知,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驱动力。建省以来,海南能源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新格局。 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较之以往,尽管海南能源生产供应得到极大发展,但长期以来海南可供发电的一次能源十分匮乏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严重掣肘了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许多人清晰记得,2005年9月,台风“达维”重创海南电网,造成整个海南电网崩溃,使海南电网成为全国首个启动“黑启动”程序的省份。 此后,海南电力供应日趋紧张,2007年尤甚:当年海南出现了1992年以来时间最长、幅度最大的电力短缺局面,全省统调最大电力缺口达39万千瓦,累计实施错、避峰用电230天,影响涉及100多万人口的生产和生活,严重影响了全 省旅游业、工业、农业的发展。 2010年4月13日,受国家刺激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影响,海南电网用电负荷当年第四次创新高,首次突破200万千瓦大关,统调最高负荷达203.3万千瓦,比前年最高负荷增长7.51%。 孙云根说,随着海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预计海南的用电量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到2013年,海南电力又将面临错避峰状态,电力供应不足将成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瓶颈。 与此同时,2005年我国能源形势却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我国煤炭价格在过去几年中大幅上扬,几乎所有品种的能源供应全面趋紧,这些因素使得核电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一升再升。 诸多国内外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海南核电建设终于迎来重大转机。 核电建设的“海南速度” 孙云根说,发展核电是实现海南能源供应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现阶段实现大规模清洁发电的最佳选择。 2008年7月29日,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国家发改委已批复同意昌江核电项目开展前期工作。至此,昌江核电工程拿到了盼望已久的“路条”。拿到“路条”的海南核电公司立即着手开展前期工作。 2009年2月,中核集团公司做出了“海南昌江核电项目2009年10月底具备开工条件”的战略部署,这意味着海南核电公司要在180天内完 成项目征地和近900万方土石方的开挖。这期间还要考虑现场400多户、1300多人的搬迁。 时间紧、任务重!为保障项目的顺利推进,在与地方政府沟通后,海南核电开创性地决定施工队伍进场、土方工程和征地拆迁工作同步进行。 在有关各方的通力合作下,昌江核电项目前期工作让业界刮目相看: 从2007年12月成立筹备处到2008年7月拿到“路条”,仅用了7个月; 从公司筹建到骨干到位、机构完善仅用了半年; 从公司成立到项目核准建议书正式提交,仅用了7个月; 从公司成立到主设备投料,仅用了5个月; 从公司组织机构初步确定到质量保证体系、程序体系全面建立,仅用了4个月; 近900万方的土方工程基本完成,创造了日土方开挖11万方的最高纪录; 2009年5月30日,海南昌江核电项目征地拆迁完成…… 2010年4月25日,在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塘兴村,由中核集团和华能集团共同出资近200亿元建设的海南昌江核电项目1号机组开始浇灌核岛工程第一罐混凝土,这意味昌江核电站正式开建。 孙云根说,从2008年12月开始“四通一平”以来,海南核电克服酷热高温、雨季较长、配套条件薄弱等诸多不利因素,较好完成了移民搬迁、土石方开挖、施工设计等任务,并创造了日开挖量11万方等多项核电建设新纪录,至2009年10月安全顺利地完成了浇筑第一罐混凝土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010年11月21日,昌江核电工程2号机组正式开建,海南一号能源工程步入全面建设阶段。 海南电力需求无虞 据透露,2009年海南统调装机容量402.2万千瓦,年供电量约100亿千瓦时。海南昌江核电项目2台65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并网后,可为海南增加电力装机容量130万千瓦。2020年海南昌江核电二期投产后,4台65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将达260万千瓦。据初步测算,海南核电机组建成后,按年运行7000小时考虑,相比同等容量的煤电机组,每年可减少燃用标煤约260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约780万吨。 孙云根说,昌江核电站将建有多个环境监测点,废水、废气都经过严格处理再排放,在海南发展核电不仅安全,而且清洁、高效。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昌江核电工程投产后,将有利于优化海南电源结构,改善电源布局,提高新能源所占比重,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孙云根说,首期工程两台机组并网发电后将使海南的电源结构中,核电占30%,既能满足海南长远电力负荷增长的需要,又有利于优化电源结构,改善电源布局,提高电网供电的可靠性。他透露,考虑到核电建设的成本和海南发展需要,公司将择机建设三、四号机组甚至第二厂址,未来海南也许会从一个缺电省变成一个发电大省。 据介绍,昌江核电首期工程两台机组2015年全面商业运行后,每年可发电近90亿度,按照一个普通家庭月耗电300千瓦时计算,可同时满足280万多户家庭每月生活用电,届时海南将步入核电时代。 省政府副秘书长屈建民说,推动海南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强有力的能源支撑,昌江核电工程必将有助于我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同时推动电力事业的发展。 4个风电项目投产、昌江核电工程开建、能源产业巨头争相进驻海南新能源建设给力可持续发展 建省以来,海南能源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新格局。 在常规能源获得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以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型能源最近几年在海南异军突起,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海南转变发展方式、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选择。可以预见,未来海南新能源产业发展仍将在快车道上奔驰。 经济快速发展呼唤新能源 风力发电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一直是新能源领域的“独孤求败”,因造价相对低廉,风电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新能源首选。 而海南首次“触电”风能可追溯至十几年前。1996年和1997年,中国和德国财政合作项目———海南东方风力发电厂已在东方市八所镇月亮湾一带分期建成使用。该项目总投资1亿多元,每年可发电1500万度,已并入海南电网使用多年。 海南东方风电公司厂长钱启良说,当今世界可再生能源开发中,风力发电成本最接近煤电且最具大规模产业开发潜力。他说,风速一般达到4米/秒即可发电,东方市沿海一带70米的高度风速达7米/秒,风力资源比较丰富,比较适合建风电厂。 可惜的是,尽管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此后十几年间,东方乃至海南风电项目建设却陷于停滞状态,这与国内其他地区风电建设热潮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样,海南与核电结缘也起始于1990年代,后因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电力需求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建造核电站的构想不得不被冰封10载。 时过境迁。近年来我省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战略,带动海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省用电负荷也快速增长。进入“十五”末期,我省出现缺电局面,“十一五”期间,我省电力供应较为紧张。 为确保电力供应,“十一五”期间我省在进一步开发水电资源,适时发展火电的同时,大力发展风能、核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建设,海南新能源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新能源建设成效显著 由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转型正不断引发能源产业的深刻变革,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把支持新能源发展作为恢复经济的重要手段,普遍加大对新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投入。 众所周知,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正成为全球发展的主导模式,但目前煤电仍然占据我省统调装机容量的绝大部分比重。海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决定了其能源供应须遵循安全可靠、清洁环保、可持续等原则。 为进一步推动海南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海南要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推进昌江核电项目,积极发展风力、太阳能、潮汐、生物质等新能源。 2010年颁布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加快建设东方感城、四更、 高排等风电项目,以及临高县光伏并网示范工程等太阳能发电项目,按照规划有序开发海上风电项目。 沉寂了十几年,海南新能源终于迎来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就风能利用而言,“十一五”期间,华能文昌风电一期项目、儋州峨蔓一期项目、东方四更、感城等4个风电项目均已投产,东方高排风电项目正抓紧建设。海南风电建设终于从试验阶段步入规模开发的时代。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云根认为,发展核电是实现海南能源供应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现阶段实现大规模清洁发电的最佳选择。 如今,首期工程投资约200亿元的昌江核电工程已于去年开建;由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东方工业园区投资建设的年产6万吨国家级生物柴油项目,其所产的首批生物柴油已于去年11月开始在我省部分加油站封闭试销售。这是目前国内唯一进入车用领域的生物柴油产品,海南成为国内第一个封闭销售生物柴油的省份;太阳能利用方面,我省现有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建筑面积达500万平方米,到2015年将实现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面积4500万平方米的总体目标。 风能、核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齐发,过去的五年成为海南新型能源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五年。 能源巨头争相进驻海南 2010年是“十一五”实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发展迎来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这吸引国内诸多能 源产业巨头争相进驻,一些金融机构也表态将在资金上支持海南新能源产业发展。 去年下半年,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清洁能源发电企业———汉能集团决定将其光伏产业研发制造基地置于海口综合保税区。未来5年,该集团将在海南投资175亿元,建设100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100兆瓦太阳能示范电站、清洁能源研发中心和技术培训中心等项目。 而按照光伏制造巨头———英利集团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未来3至5年内该集团将在海南建设一个包括光伏、大容量储能、国际物流中心等重大产业项目在内的生态新兴产业工业园区,总投资额达150亿元。 去年8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子公司———海南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也与英利集团旗下的海南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太阳能领域开展长期全方位的合作。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开局之年,包括昌江核电工程在内,仅这4个项目,海南就在新能源领域揽资将逾500亿元。 此外,2010年11月,国电集团与省政府签署《电力能源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国电集团力争到“十二五”末在海南新增投资200亿元,在海南开发和建设火电、水电、LNG发电、太阳能发电、风电、核电等电力项目,并投资建设红岭水利枢纽工程。 去年5月举行的海南清洁能源峰会暨项目投融资对接会透露,在海南投资新能源项目将有望从亚洲开发银行获得贷款支持。这也意味着亚洲开发银行将在海南新能源领域全面开展业务。 海口市也于去年被列为国家20个新能源汽车示范试点城市之一。新能源大型客车、新能源私家车、旅游租赁自驾车都可获得补贴,首批投放车辆总量预计达1400辆。 新能源让海南天空更加蔚蓝 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尤其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海南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长期以来火电居于主导地位,煤电装机占发电装机总容量的约70%;而水电和风电比重偏小,装机只占约25%。 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在能源资源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的大背景下,海南的蓝色天空更需要新能源来保障与呵护。 而风力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利用风力发电可减少环境污染,节约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 海南素有“阳光岛”之称,太阳能储量丰富,取之不尽,而且清洁安全、可永续利用、经济价值高。太阳能不用开采不需运输,易取易用,而且不收取能源费,光伏发电见效快,是较为理想的替代能源。 据介绍,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只需补充30吨左右的核燃料,这些燃料只需一架飞机或一辆汽车即可运来,而且能源供应及时且有长期保障,而同样规模的火电厂每年须烧煤300万吨,不仅运输成本高,还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 孙云根说,公司将根据海南电力发展总体规划,提前筹划核电后续发展,公司有信心、有能力为海南建设安全、清洁、高效的核电站,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优质绿色能源。 我们期待,海南新能源的建设步伐愈加铿锵有力,海南的天空亦愈加蔚蓝多姿。 海南告别百年电力孤岛历史 2010年3月1日,因一次风机变频器故障,华能东方电厂1号机组甩负荷18.5万千瓦,占当时全省统调负荷的11%,情况十分紧急!然而,人们担心的“黑暗”并没有降临———没有一家用户因故被迫停电,系统运行稳定,频率合格率100%。 这一切,倚仗于海南跨海电缆联网工程向海南电网提供的强大的电力支援。2009年6月30日,这条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超高压、长距离、较大容量跨海联网工程—————500千伏海南联网工程正式建成投产,南方电网主网穿越琼州海峡与海南电网在海底“牵手”。从此,海南告别了近百年的“电力孤岛”历史,海南电网的抗风险能力和供电安全保障能力大大提升,为海南大发展、大跨越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保障。 经济发展推动电力联网 谁能想象得到,海南电力发展的历史却不到100年。 1914年8月,在海口北面海甸河的壳寮小岛上,10多名工人简单操作一台英制的二十匹马力柴油发电机,从此开启了海南电力史。然而,受地理环境限制,海南一直是孤立的岛屿电网,结构薄弱,“大机小网”矛盾突出,供电可靠性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 随着“两大一高”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我省工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海南电力消费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仅2006年,全省全社会用电量增长达20.1%,比全国14.0%的平均增长水平高出6.1个百分点。“只有与南方电网主网相联,使海南电网融入全国大电网之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海南电网孤岛运行状态。”有关电力专家分析认为。 其实,自1990年代以来,上马海南联网工程曾多次被提起,但由于技术等原因,一直都没有得以实施。 2002年,国家大力推行电网体制改革,南方电网公司成立后立就将建设海南联网工程提上议事日程,实质性研究与海南联网。 2003年3月,海南联网项目前期工作正式启动。 2005年6月,南方电网公司与琼、粤两省共同签署《促进南方电网主网与海南电网500千伏交流海底电缆联网工程建设的框架协议》,为尽早实施海南联网工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就在这一年的9月26日,“达维”台风正面袭击琼岛,势单力薄的海南电网5分钟内悉数瓦解,全省陷入一片漆黑。 “‘达维’台风造成历史罕见的全省范围大面积停电,这一事件促进了海南联网工程建设。”海南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岳湖山回忆。 当年10月27日,海南联网工程经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开工建设。 2007年2月10日,海南联网工程在澄迈开工建设。工程北起广东湛江500千伏港城变电站,途经雷州半岛,穿越琼州海峡,南落海南澄迈500千伏福山变电站,输电路总长171.9千米,其中穿越琼州海峡海底电缆32千米。这也是世界上继加拿大之后的第二个同类工程,海底电缆长度为世界第一,输送容量为世界第二。至此,海南电力人长达10多年的联网设想终于变成现实。 智慧与毅力成就亚洲第一 以194根灌注桩为基础,再用180根高度3.9米的立柱支撑起整个变电站平台———这是我国首个完全建立在沙土软弱地基上的变电站平台,有着“空中终端站”之称。回望海南联网工程建设过程,一切都充满了挑战和考验。 将1500多吨重的海底电缆敷设在琼州海峡地形复杂的海床上,技术难度堪称同类工程世界之最。与普通电缆不同,海底电缆敷设要求一步到位———一次性把一根电缆完全敷设到海底中,不能中断或停顿,整个敷设过程不能出一点差错。 在施工过程中,按照外方施工队伍要求,海缆路由周围300米海域内不允许有任何杂物。浅水区的渔具容易清除,沉在100米以下的渔具怎么处理?这时,一把渔船上毫不起眼的D字型刀帮了大忙。施工人员虚心向渔民请教,利用这种简陋工具的原理,制作了几套简易的专用工具,摸索出了一套轻松切除渔绳的办法。最快的时候,他们一天可以割10根渔绳;而外方人员通过潜水专业人员操作,一天最多只能割两根。 海缆看起来貌似庞大,其实非常“脆弱”。为了确保将三根单根长约130米、每米重达48公斤的海底电缆“移驾”至永久性油泵房,负责项目建设的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多次与施工、外方单位沟通协调,编制出简易可行、安全可靠的搬运方案:采用200名人力移缆的方式,一点一点地移动;同时通过挖掘机、电缆绞车、吊车等辅助器材进行调整。全部费用不足30万元人民币,而外方最初的方案是300万美元。 把难点变成亮点,琼粤两地电力人凭着智慧与毅力,成就了这项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工程”。 琼粤牵手贯通电力大动脉 经过两年多的精心施工,500千伏海南联网工程于2009年6月30日正式投运。 依托联网工程,海南电力不仅大大提升了稳定性,还增长了“输入”、“输出”双重功力。从此,海南电网运行在一个由华北、华东、南方、华中、东北、西北六大区域电网组成的全国电力“一张网”中,正式融入全国联网大格局和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大平台中。这不仅是造福海南人民的一大惠民工程,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9+2”合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随着华能东方电厂一期、二期陆续投产发电,昌江核电项目两台65万千瓦的核电项目将建成投产,以及海南水、风、太阳等能源发电量将不断上升,海南在电量富余时还有望向广东输电。倚仗这条电力“大动脉”,琼粤两地将实现电力互送,调剂余缺,缓解供需矛盾,共同促进经济、社会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一年多的运行实践证明,联网工程极大提高了海南电网防台风抗风险能力,有效确保了海南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据海南电网公司统计,海南联网工程投运后,类似大容量机组故障跳机或负荷大幅度异常波动等事故就发生了31起,然而倚仗海南联网工程,海南电网每次都平稳度过了危机。 5年时间实现售电量翻番 海南联网工程只是海南电网建设的一个缩影。海南电网公司总经理尹炼介绍,“十一五”期间,海南电网通过加大建设投入、加强电网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投资、售电量、固定资产、最高负荷、变电容量等“五个翻番”。 5年间,海南电网累计投入超90亿元打造坚强电网,比“十五”累计增加200%;新建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975.8公里,10千伏及以下输电线路10645公里,新增35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355.99万千伏安,新增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44座;海南电网从220千伏主网架由“单环网”到“双环网”,又到“日”字型、“目”字型,成功经受住了几十次自然灾害的洗礼和考验,主网架实现了质的飞跃,坚强海岛电网初现端倪。 在售电量方面,海南电网连续5年增速超过8%。继2004年完成首个50亿电量目标后,2009年又实现了第二个50亿电量目标的跨越。同样的50亿电量,海南电力人曾经苦苦追寻了半个世纪,“十一五”只用了5年时间就实现了翻番。 海南电网还积极推进供电服务均等化,利用统一管理、同网同价、同质服务消除了城乡供电管理的差异化。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加快,海南电网又以全球化的视野和胸襟,提出全力建设“与海南国际旅游岛相适应的国际先进水平电网企业”,全力当好特区发展的“先行官”,为海南的大发展、大繁荣发挥更大的作用。

  
海南低碳经济政策与产业技术研究院
  •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人民大道58号海南大学泰坚楼305室 邮编:570228
  • 电话:0898-66276232 15348842606 / 18078949762(微信同号)